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涉及就业、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改革领域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鲜明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并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化对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的认识,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制度建设促进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每个人的努力奋斗是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让努力都能得到相应回报,才能让每个人都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比如,近年来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兴起,催生了新就业形态,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也激发了推动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等。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促进机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机制,畅通社会向上流动通道,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让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以制度建设促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需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协同发力。这既有利于统筹各种资源,也有利于因地制宜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比如,根据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态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等。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加强各类力量协作,更好满足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又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等。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凝聚合力、上下联动,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引导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同时,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
以制度建设促进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供了重要支撑。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日益活跃的人口流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等。这些改革举措有利于更好解决流动人口最关心的稳定就业、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问题,将使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城乡融合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从群众殷切期盼中找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调动亿万农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能脱离当前我国国情提出过高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此,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同时要认识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终点,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11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