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理念 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03-05

近年来,思政课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思政课作用得到显著增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效果得到充分彰显。面向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思政课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实效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和使命担当。

笔者认为,立足新时代新使命,始终坚持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不动摇,始终保持思政课关键课程地位不改变,始终围绕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方法的融合发展,从而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

坚持多学科融合。思政课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显著特征,蕴涵着丰富的学理,彰显独特的学科属性。在新时代,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发展,坚持多学科融合,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在立德树人目标上形成协同效应,让不同学科的独特魅力与思政课育人目标紧密契合。笔者认为,首先,我们要坚定思政课的政治方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把学理讲透、把道理讲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创新理论有效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和时代命题,让思政课有深度。其次,坚持思政课多学科融合发展。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借助不同学科的专业优势和学科特点,挖掘不同学科的思政元素,借助“学理”讲通“道理”,增强让人信服的哲理,从而达到育人目标,让思政课有广度。

坚持多层次融合。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优化思政课整体规划。当前,要积极探索多层次融合发展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路径、新机制、新方法,增强大中小学多层次全过程协调育人的规律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设计与目标指引,将思政课的学科体系、课程性质、教学内容、考核标准等分层分类科学布局,确保内容与人才成长规律相统一,切实做到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制度安排。二是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必须通过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方能达到预期目标。目前,我们应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精神,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责任目标,对标对表解决问题,实现各层次的思政课内容清晰、衔接合理、目标明确的整体性融合发展新局面。

坚持多领域融合。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运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加强建设。笔者认为,一是要推动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融合。课堂教学始终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好、维护好这份“责任田”,精心组织教学,把理论讲深,把道理讲透,把哲理讲明,用内涵精湛的课堂讲授启智润心、涵养品德,奉献越来越多的育人“金课”。同时,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的育人辅助功能。近年来,学校开展的党团活动、红色文化之旅、行走的思政课堂、校园文化节等各类形式的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二是要推动校内教学、管理、服务部门的融合。各部门都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凝聚起育人合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三是要推动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融合。善用“大思政课”,就是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紧扣社会实际、社会热点、社会难题等问题,让同学们参观、感悟、体验社会现实和时代主题,用社会大课堂生动的实践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使同学们增强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持多方法融合。实践证明,科学的方式方法是思政课讲好道理的关键所在。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结合,让传统方法优势与现代方法相得益彰,实现育人方式的融合互补。一方面,坚持守正本色,思政课要遵循教育规律,充分运用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课堂育人方式,并在课堂讲授的实践中推陈出新,彰显课堂教学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另一方面,坚持融合创新,善用现代信息技术。笔者认为,一是要加强教育方式融合,创新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方式。单纯的课堂教学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受众面和影响力有限。新时代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势,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优质思政课教育惠及更多群体,发挥更持久效益。二是要加强媒介平台融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青年学生思维新,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新媒体的感知能力快,运用多种手段加强与学生沟通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三是技术手段融合,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随着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在多领域的广泛运用,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育人方式,建立起智能化虚拟性的学习互动新型育人场景,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感,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刘圆圆、秦华)

关于我们

版权所有:新2会员手机管理端 - Official Website)

包河校区(合肥市包河区东流路9号)

邮编:230601 电话:0551-63617016 传真:0551-63617026

邮编:230051 电话:0551-62795162

招生信息服务   电话:0551-63617105 63617100 63617103

学院微信公众号